新闻快递

首页  >  新闻快递  >  正文

我校召开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暨第二次科研工作会议

发布日期:2013-11-13 00:00:00 点击: 来源:

2013 1112 下午,我校在学术报告厅召开了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暨第二次科研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学校领导有党委书记李卫中,院长范永胜,党委副书记赵剑锋,副院长阎满富、孙立军、客绍英,纪委书记李可君,党委常委、组织部长边宏广。学校科级以上干部和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范永胜院长主持了会议。

首先,李卫中书记讲话。他讲到:“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特色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社会需求,注重科技创新。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我们要在人才培育模式上下大力量进行改革,彰显特色;要在科学研究上面向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度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从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质量,提升学校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李书记就学校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教学科研工作,讲了三点意见。

 一、应对产业革命的挑战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产业结构正在和已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我们面向传统产业、过剩产能的产业所设置的专业、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与市场的需求不符,甚至脱节现象十分突出,造成结构性人才“过剩”和“短缺”。经济转型升级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调整周期加快,而我们的专业设置则十分稳定,如果不主动地、预见性地调整,则永远是落后的发展;二是,经济转型升级伴随着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受到冲击和影响。因为我们的家底、资本、能力相对薄弱,受冲击的风险更大。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关系学校办学未来的命运,是学校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战略优势的必然选择。在专业结构调整上要把握好几个原则:第一要明确系(院)工作的定位,即学校宏观指导,系(院)为主体;第二要注意调整的方向既要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又要瞄准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第三是升级与转型要互补,做到有中生新;第四是跨系(院)交叉学科要互补,做到互通互融;第五是校内校外要互补,借鸡下蛋、无中生有。

 二、应对在线教育革命的挑战,加快教学方式的改革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也称幕课)在英、美大学的引领下,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今年5月,以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宣布加入“慕课”为标志,备受瞩目的“慕课”浪潮将在高教领域产生新的聚变,必将会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慕课”的开放性、透明性、易得性,将带来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大学也将从“人才培养者”向“人才设计者”转变。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问题不是学校是否适应和接受这一挑战,而是何时以何种方式适应和接受。加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建设精品课程、发展在线开放课程将是我们重要的、紧迫的,也是长期的战略选择。

三、应对科技革命的挑战,加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1世纪,已经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门,其基础是新能源和互联网。工业革命都是由技术革命带动,且与其相伴而生。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世界各大国之间正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较量,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看我们在这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争中能否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中国梦”需要科技创新;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科技创新;学校实现“三上”、“五满意”的办学目标更需要科技创新。传承知识、创新科技是大学的职责所在,也是广大教师的职责所在。习总书记最近提出了“五个着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全校各级党政组织,各级党政干部,全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我们要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加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

李书记希望广大与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为推进我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跨越和“五满意”大学目标提出好建议、好办法,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阎满富副院长作了题为“以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  深化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工作报告。他讲到:“这次教学工作会议确定的主题是—以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深化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围绕这一主题,要组织学习、讨论和交流,以查找不足、明确任务、确定目标、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他的报告有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是:

一、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教学工作的主要成就

一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我校本科专业达到52个,专科专业35取得学士学位授权的专业38学科门类由7个增加到10个。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优化调整课时时长,由过去的40分钟改为50分钟;降低了总学分的要求,适度压缩了各专业的总学时数;调整了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是,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现有省级精品课程八门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一个省品牌特色专业两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由4项增加到72012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一次获批3《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获批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后,己被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参评国家级项目《儿童发展》课程改革项目,获批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是,教学督导、监控和评价工作渐入佳境两年来校督导组听课2000余节次,涵盖全校近半数老师的课制订并试运行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和杠杆作用积极研究和探索教考分离工作,完成300门主干课程的命题制卷工作,并实施了教考分离。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两年来,全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27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国家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一直保持在同类院校前列20122013两届本科生的考研平均录取率达17.61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达到84.85%。

二、教学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校10个学科门类涵盖的54个本科专业,有些学科门类涵盖的专业只有一两个;有些同门类的专业分设在不同系(院);有些专业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和完善有一些专业还没有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是,教学学术研究没有形成氛围。主要反映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论文不多;因为教学学术研究不够严重制约了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和建设;教师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滞后于基础教育;因为缺乏理论支撑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学风建设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考试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多上课迟到的现象依然存在高年级缺课率较高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部门与系(院)之间的责权不够清晰,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管理队伍薄弱,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尚需提高;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滞后,运行机制有待优化;曾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助教制度等)有待恢复。

三、今后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是,强化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方面,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加强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要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好已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与基础教育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更高水平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加大教师校内外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要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全面加强专业建设;要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加强教材建设;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是,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自觉加强师德修养,遵守教学行为规范,严肃认真的履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职责;要采取“牵引”和“驱动 ”的方法抓好学风建设是,夯实办学基础,提高教学保障能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学名师团队;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是,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强化教学管理。要强力推进两级管理制度,发挥系(院)的主体作用;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估,推进监控体系建设;要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要着力加强教学学术研究,保证促进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阎满富副院长最后说我报告的重点工作,归纳起来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要改革、专业结构要调整、教学监控评价体系要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奖励要落实、网络视频课程教学要启动、两级教学管理制度要实施、教材建设要资助、学风建设和教学学术研究要加强。

接着,客绍英副院长作了题为“面向需求 注重应用 努力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科研工作报告。她讲到:“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加强应用研究力度,协同创新,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她的报告有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是:

一、2011-2013年科研工作成绩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以质量为导向重新构建了科研政策体系。我校重新发布了《科研业绩分类认定办法》等六个科研管理文件,并在2013年重新调整了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科研业绩量化办法。二是,引进信息技术,实现了高效的管理水平。2012年,我校自主研发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提升了科研管理层次,提高了效率,在科研业绩奖励统计和职称评定科研量化中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团队建设扬帆起航。我校省重点发展学科数量达到四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4个;我校与河北省社科联签署共建协议,“城市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成为河北省第七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2013年开始的第二轮学科建设中,遴选了五个一级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五个二级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我校启动了科研团队建设工作,投入专项经费90万元,在动物饲料、地方文化、应用数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质量较高的科研团队,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四是,科研工作多路突破,成果水平全面提高。两年中,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68项,合同经费464.5万元,其中AB类项目分别有8项和57项;基础研究(以纵向科研项目为代表)成绩显著,在项目级别上取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突破,在项目经费上取得了百万元以上重大项目的突破;应用研究(以横向课题为代表)取得新突破,取得智力成果121项,其中AB类成果41项;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865篇,其中E类及以上论文162篇;学校获各级各类科研奖项287项,其中C类及以上奖项71项。

二、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研理念还要提升,科研意识尚需加强。我校绝大部分教师的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集中产生在评职称前的三年内, 许多 老师都有职称评定结束后松口气的情况;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依然存在,导致了研究成果的低水平重复。二是,科研热情还需调动,基本概念尚需理清。个别业务单位不能积极主动地谋划、布局、推动科研工作;不能理解和把握科研与教学、学科平台建设与专业建设、平台建设与团队建设等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工作体系尚不完整,科研服务还显滞后。科研工作体系还很不完整,管理、服务队伍很弱,研究力量分散;科研活动缺乏组织,协调联动无从谈起,课题研究自发无序。四是,科研领军人物不足,交叉合作意识不强。缺乏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协调管理能力的科研领军人物;缺乏科研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机制;科研工作依然处于被动的封闭状态。五是,应用研究项目偏少,协同创新有待开启。作为教学应用型院校,与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和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我校优势的地方应用特色领域。六是,科研投入相对较少,经费支出仍需规范。

三、今后两年的重点工作

一是,提升科研理念,强化科研意识。要明确教学与科研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教师的双重职责,发展科技既是大学必须完成的职能之一,也是完成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二是,完善工作体系,调动各方热情。要根据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修订、健全科研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为科研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对业务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掘业务单位在科研管理、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实科研管理与服务队伍,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为科研人员做好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要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职称科研为终身科研,变被动科研为主动科研。三是,加强梯队建设,培养领军人物。要以特色方向为牵引,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人才的汇聚和团队的培育;要从科研水平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无私奉献精神等方面加强科研领军人物的培养工作,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校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向科研领军人物倾斜。四是,强化应用意识,推进协同创新。今后两年的科研工作,在坚持以学术为本的同时,要特别强调以特色为要,以应用为重,以服务社会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努力实现“三个增长”,“三个联系”。五是,加强投入力度,规范经费支出。学校将继续保障科研经费的支出,促进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科研投入将主要向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倾斜。管理部门、业务单位和科研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文件,做到纵向课题要严格执行课题管理部门的经费使用办法,横向课题要严格按照合同书规定范围支出经费,校内科研经费要严格遵守学校科研经费支出的规定。

客绍英副院长最后说:“今后两年是完成我校‘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科研任务攻坚阶段,当前学校发展处于一个关键上升时期,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协力,为实现我校‘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科研工作目标,为使我校科研协同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而共同奋进。”

最后,范永胜院长对各代表团和各位代表的大会讨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李卫中书记讲话

范永胜院长主持会议

阎满富副院长作教学工作报告

客绍英副院长作科研工作报告

会议现场

                                 (宣传部)